光明塘尾第一学校荣膺国际设计大奖,效果图来了
近日,2024年度美国国际设计大奖(International Design Awards)揭晓获奖名单,塘尾第一学校(暂定名)建设工程项目从全球80多个国家的众多优秀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IDA提名奖项。
IDA为全球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设计奖项之一,这一荣誉的获得彰显该项目卓越的设计水平。
塘尾第一学校(暂定名)项目位于凤凰街道塘尾社区,占地25250平方米。其以“塘畔绿舟”为设计理念,在高密度开发的社区环境里,匠心打造出一个绿意盎然、灵动轻盈的生态校园。校园建筑形态巧妙呼应茅洲河的曲线,达成城市与校园互为对景的独特效果。
从整体布局来看,项目与塘尾图书馆、凤凰培英文武实验学校、光明实验学校构建片区公共配套十字轴。双十字轴相互叠合,极大地放大了塘尾第一学校(暂定名)的公共属性与生态属性。校园内部规划横纵双轴,凭借清晰的十字结构,将场地合理划分为小学、初中、生活、运动四大组团。
在功能设计上,项目做到了布局紧凑、利用高效。运动区立体叠加操场、体育馆、架空篮球场、羽毛球场;教学区则垂直叠加年级单元与公共教学。南北纵轴方向打造近200米的公共教学长廊,长廊悬浮空中,提供多维度活动空间,串联起整个学校的非正式教学系统。东西横轴既是校园的门户,也是面向城市的窗口,由西向东,空间私密性逐渐减弱,公共性持续增强,径直通往城市公园。
设计策略
塘尾第一学校(暂定名)项目位于凤凰街道塘尾社区,占地面积25250平方米,以“塘畔绿舟”为设计理念,在高密度开发的社区环境中打造出一个绿意延绵、姿态轻盈的生态校园,且校园建筑形态自然呼应茅洲河曲线,很好形成城市与校园互为对景。
(一)形体退让
校园主体建筑在南北两端适度退让,避开地铁保护线范围,同时与周边邻里保持一定间距,提供充足日照,降低体量压迫;运动区置于东侧,作为物理屏障,可以有效隔绝次干道月亮路对教学区的噪音干扰。
(二)功能叠加
顺应城市空间序列,校园内部设置横纵双轴,清晰的十字结构将场地分为小学、初中、生活、运动四大组团。
功能在紧凑用地下集约布置,运动区立体叠加操场与体育馆、架空篮球场、羽毛球场;教学区由年级单元与公共教学垂直叠加。
(三)活力双轴
南北纵轴方向提供近200米的公共教学长廊,悬浮于空中,提供上、中、下多维度的活动空间,立体漫游路径连接彼此,水平拉结各功能单元、垂直延展到各层平面,成为串联整个学校的非正式教学系统。
东西横轴既是对内的门户,又是向外的窗口,由西向东,私密性逐渐减弱,公共性逐渐增强,直达城市公园。
打开城市视线通廊,将东侧城市公园的绿意最大化向校园内晕染,绿色在平台之上停顿、驻留,并向西延伸。
漂浮的平台,疏落、开阔,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室外活动的机会,它可以奔跑、可以游戏、可以极目远跳、可以落日长河,是空中花园又是天然看台,城市、景观,尽收眼底。
(四)界面渗透
校园西侧最大尺度的退让出连续展开的骑楼空间,提供充足的家长接送区域,以线性分散的组织方式缓解上下学时的交通压力,其余时段可作为社区生活、休闲、交流的场所。
人行车行互不干扰,社区生活和教育活动相互渗透,用“大社区”的理念来解决高密度下的城市问题。
(五)邻里共享
将具有公共属性的校园功能布置于场地东侧,衔接城市公园,分时分区开放,服务周边社区,在非教学时段为整个片区业余生活提供额外的场所,提高校园配套设施的利用效率。
学校操场作为周边开放空间的合拢与放大,即是运动场地也可以演化为露天影院,创意集市等多元场所。
(六)聚落单元
打造小尺度的教学单元,将教学与辅助功能整合,分为五栋,每两个年级设为一栋,每两层为一个年级单元。
提供一种“家居式”教学单元模式,教室朝南,辅助功能朝北,每个年级单元包含普通教室,图书阅览,老师办公及卫生间,放大平台扩展为非正式教学空间。
(七)生态书院
借鉴岭南园林中自然与建筑的处理手法,利用“院、巷、廊、台”等手法营造书院氛围。
院:余荫庭院,适应气候;
巷:南北贯穿,狭长景致;
廊:环廊交错,互通互联;
台:沿河展开,揽景入怀。
规划两轴多院,建筑松散布置,高渗透性的宜人体量延续岭南建筑“冷巷、天井”的传统,引导自然通风轨迹,通过窗户庭院等完成冷热空气的交换,降低能耗。
在满足日照规范要求的前提下,加厚了建筑体量,可以有效的提高校园的“阴影率”,提升室外活动场所的使用频率。
聚落式组团呈现出来的城市形象,从东侧公园望去犹如5个窗口、5幅画面,郁郁葱葱,端庄内秀,独特轻盈。
内容来源:光明区建筑工务署
深圳市欧博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