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虹吸的原理,逻辑,以及常见误区
那么到底什么是真的虹吸呢?
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劳动人口吸引,导致更多的资源随着人口高度集中。
这个需要具备一个条件,就是两个地区必须到了一定距离,这里面有通勤时间和通勤成本。
22年以前的大亚湾之所以冷清,那种双城记更多体现在周末过来,平时在深圳,但是随着轨道交通到了边界,已经激发了大量的人口活跃。
所以这个通勤时间和成本大家还能接受,这里根本不存在把人吸走了的可能,而是存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造巨型人才基地的可能。
引用14楼又手痒了的发言:楼主,普及下诸如虹吸和首位度概念后,再对惠深两市的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以及未来发展的综合策略,一一列举出来,就更好了哈😆。
我们过去写论文,一般套路是,问题提出,理论依据,现实分析与未来对策等。实践的干货就是对策(但通常这点不足,即对策篇幅内容少)。
建议楼主把近两年的帖子和思路整理好,发到深圳新闻网论坛(我说深圳事,不知惠州/东莞有无类似的官网BBS)。若有机会,上书几市相关部门,说不定会引起相关官方重视。祝好!
引用14楼又手痒了的发言:楼主,普及下诸如虹吸和首位度概念后,再对惠深两市的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以及未来发展的综合策略,一一列举出来,就更好了哈😆。
我们过去写论文,一般套路是,问题提出,理论依据,现实分析与未来对策等。实践的干货就是对策(但通常这点不足,即对策篇幅内容少)。
建议楼主把近两年的帖子和思路整理好,发到深圳新闻网论坛(我说深圳事,不知惠州/东莞有无类似的官网BBS)。若有机会,上书几市相关部门,说不定会引起相关官方重视。祝好!
引用14楼又手痒了的发言:楼主,普及下诸如虹吸和首位度概念后,再对惠深两市的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以及未来发展的综合策略,一一列举出来,就更好了哈😆。
我们过去写论文,一般套路是,问题提出,理论依据,现实分析与未来对策等。实践的干货就是对策(但通常这点不足,即对策篇幅内容少)。
建议楼主把近两年的帖子和思路整理好,发到深圳新闻网论坛(我说深圳事,不知惠州/东莞有无类似的官网BBS)。若有机会,上书几市相关部门,说不定会引起相关官方重视。祝好!
引用18楼没有冬天001的发言:我觉得你没有认真看我说的虹吸问题(当然我也没认真看完你的,语言太官方了,实在没耐心看下去,这个其实你要自我检讨下?)。我这里再简单说下我的理解吧:
我本身也很讨厌那些动不动就直接上来说惠州不会发展大亚湾,因为发展起来最后被深圳虹吸过去。这些人本身就没有经过脑子人云亦云口嗨说的。
到底是深圳虹吸,还是深圳外溢。这本身条件就比较复杂,涉及到收入支出比问题,涉及到交通问题,涉及到教育问题,总之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强。大亚湾如果不被深圳虹吸,反而虹吸深圳,那么就需要产业教育医疗资源都需要努力。
举个例子:如果我在深圳上班,一个月1万工资,总消费5000,收入支出比是2。这个时候,我如果离职,去大亚湾找份工作,工资9000,总消费3000,收入支出比是3。同时大亚湾上班通勤时间比深圳通勤时间短,大亚湾能够买得起房,周围娱乐教育医疗配套又比得上深圳了,那么我肯定会来大亚湾(这里不考虑其他复杂因素,假设其他都同等情况下)。
所以问题看到了么,不要说什么惠州不会发展大亚湾,因为会被深圳虹吸,这种幼稚的话。是否被深圳虹吸,还是要看惠州有没有看中大亚湾,如果没看中,不发展,那么就真的被虹吸了。
引用18楼没有冬天001的发言:我觉得你没有认真看我说的虹吸问题(当然我也没认真看完你的,语言太官方了,实在没耐心看下去,这个其实你要自我检讨下?)。我这里再简单说下我的理解吧:
我本身也很讨厌那些动不动就直接上来说惠州不会发展大亚湾,因为发展起来最后被深圳虹吸过去。这些人本身就没有经过脑子人云亦云口嗨说的。
到底是深圳虹吸,还是深圳外溢。这本身条件就比较复杂,涉及到收入支出比问题,涉及到交通问题,涉及到教育问题,总之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强。大亚湾如果不被深圳虹吸,反而虹吸深圳,那么就需要产业教育医疗资源都需要努力。
举个例子:如果我在深圳上班,一个月1万工资,总消费5000,收入支出比是2。这个时候,我如果离职,去大亚湾找份工作,工资9000,总消费3000,收入支出比是3。同时大亚湾上班通勤时间比深圳通勤时间短,大亚湾能够买得起房,周围娱乐教育医疗配套又比得上深圳了,那么我肯定会来大亚湾(这里不考虑其他复杂因素,假设其他都同等情况下)。
所以问题看到了么,不要说什么惠州不会发展大亚湾,因为会被深圳虹吸,这种幼稚的话。是否被深圳虹吸,还是要看惠州有没有看中大亚湾,如果没看中,不发展,那么就真的被虹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