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恒大式危机和房地产新生

01.


12月3日,恒大在香港联交所发布了无法履行担保责任的公告。 紧接着,央行、证监会、银保监会、住建部等四部门,就恒大违约问题作出回应。


央行此次回应与10月15日第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的回应基本一致,可以总结为八个字,“个别现象、自身原因”。


 

可以说,对于恒大可能出现债务违约,已在监管层的预期之中。

 

“个别现象、自身原因”,释放出两个信号:一是,它意味着,绝大部分开发商可以用另外8个字来形容,即“坚守主业、稳健经营”,或者讲,基本盘是稳定的;二是,它也意味着,既然自己经营不善,惹下这么大的祸,那就得自己承担。因此,恒大问题,仍逃不出“自救”的范畴。

 

哪些是基本盘呢?就是国企和央企、城投平台、稳健经营的民企。近期,支撑各地第三轮土地顺利出让的,就是这些基本盘;信用债、并购贷、证券化开闸的对象,也是这些基本盘。除了外源融资,更重要的是恢复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也是销售回款,这是稳定基本盘的抓手。

 

因为,销售回款占资金来源的50%以上。

 

所以,按揭贷款正常化了,积压的按揭申请件基本消化。刚刚过去的11月,热点城市房屋销售比10月份明显反弹,结束连续数月下跌态势。同时,被锁定的预售回款,也能优化使用。比如成都、广州等,都在保交楼的前提下,提高支取比例。毕竟,地价占资金投入的大头,前期投入大,资金链紧张,后面预售资金要适度松绑。这样,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就恢复了。


 

02.


稳住或做强基本盘,个别风险事件自然不消自退。所以,解决恒大的问题,也就是解决恒大风险传染、恶化预期的问题。路径在哪?不在恒大,也在恒大。不在恒大,说的是稳住或做强基本盘,那么恒大的影响就小了。毕竟,全国有10万家房企,恒大的影响是个位数的。

 

当然,恒大很重要。因为,它有传染效应,冲击基本盘;而且,银保监说了,落实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的前提下,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做好对房地产和建筑业的金融服务。现阶段,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重点满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合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并购贷款。


显然,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的长效机制,说了就一定要做到、要坚持,不能因为一家企业的问题,就突破原则。所以,无论是对开发企业的支持,还是对楼市需求端购买力的支持,都是有限度的。贷款集中度、三道红线、自有资金拿地、地产资金规模控制等,都不能突破。

 

结论很明白了,恒大必须要实现“自救”。前期,恒大自救努力过,但现在看来效果还并不太好。应恒大的请求,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向恒大派出工作组。这是个新信号,它也意味着,企业自己难以解决自己的问题。政府介入,并不是要“救企业”,而是帮企业实现“自救”。

 

为啥要帮?一方面,当下信任度不够,上下游不合作了。另一方面,内部管理也是一团糟。怎么帮?一方面,政府介入,加速资产处置、资产正常循环、协助寻找项目合作方等;另一方面,稳定部门和员工的预期和信心,让企业各条线(开发、运营、财务和营销等)正常运转。


 

03.


全面准确理解政府介入。市场失灵,必须要发挥有形之手,这是“有为政府”;政府介入的原则,就是市场化、法制化;政府介入的内容,就是协调金融机构(不要抽贷或拒贷等,这对任何人没好处;以增量资金撬动存量资产)、协调接盘的企业(国企央企、本地龙头等)等。

 

住建部门表态,不仅内容比较少,还放在最后面,且内容与三个金融监管部门的高度重合,唯一的不同就是,住建部重点强调“保交楼”。这说明了什么,房企债务风险问题,本质上是金融问题。对近期爆发的所有案例进行剖析,无一例外发现,很多房企的运作逻辑,已“胜似金融”。



原本,开发商是营建商,即“买地-建房-卖房-回款-赚钱”,这是传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我国的开发商,过去也是这么干的。但是,大概在2012年以后,正规渠道控制地产融资,信托、第三方财富、私募资金等大量涌现,行业全面利用前融,买地阶段就开始加杠杆了。

 

正规融资渠道越紧张,前融的操作就越频繁和越复杂,非标产品就不断进化,以逃避金融监管,流入地产企业。特别是,近年来房价地价上涨到高位,需要更大的资金体量才能撬动土地资产,实现销售业绩规模化操作,自有资金的高回报率。于是,就出现“资金池”业务。

 

即以少量的自有资金撬动前融配资,原来“一块钱的本金”可以做2块钱的事,现在可以做5块钱的事。有了资金池以后,开发商买地的自有资金,也可以实现配资,也就是“前前融”,即成立SPV,放出股权,吸引社会资金,形成几道配资。极端情况下,做到“零自有资金”获取项目。

 

这样,原来“一块钱的本金”,可以做20块钱的事。一般来说,前融资金方拿到了项目抵押权,“前前融”的出现,其实是没有底层资产的信用类融资,但也能融到钱。一方面,资金池多层嵌套,出资方根本不知道是否有项目抵押;另一方面,资金方对房地产融资充分信赖。


 

04.


一般制造业、服务业的利润率在5%左右,但地产可以达到10%以上,所以,在巨大的赚钱效应下,社会资金就被吸附过来了,而现有的金融监管模式,根本无法做到监测和监管。当房价能够上涨,当房子能卖出去,当开发贷能顺利进来,各类前融就可以全身而退。

 

这个游戏规则玩儿的心跳。当房子卖不出去了,或者当开发贷进不来了、金融机构不给“借新还旧”了,资金链循环就紧张了,最薄弱的那个环节容易出问题。或者,杠杆每加码一个档,就需要更大的资金、更快的节奏来覆盖,否则就崩掉了。这就是很多企业的运营逻辑。

 

对部分开发商风险的监管,当下的逻辑已经很清晰了,绝非传统营建商的监管,而是准金融机构的监管。相比传统金融机构,这类准金融机构“不持牌”,完全游离于监管之外。但是,就像银行存款一样,开发商拿了百姓的钱(预售资金)是要刚兑的,境内外债券也要刚兑。

 

既然是刚兑,就得对你监管,三道红线、贷款集中度、自有资金拿地、对流入地产的资金进行比例和规模管控等,就和存贷比、银行资本充足率一样,是监管的手段。讲了这么多,就是要告诉大家,出了问题,只能“自救”,政府介入,绝非救你,而是保民生金和防风险。

 

如果基本盘稳了,这部分企业“出清”的风险就小了。能自救的算是幸运的,不能自救的就要出清了。实现风险“软着陆”,行业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这样的刮骨疗伤之痛,必须承受。



特别声明:本文为署名文章,版权归“李宇嘉观楼局”所有,如需转发请在文章首部注明“ 本文作者: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李宇嘉博士”,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