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点击标签查看相关内容

与大空港组团建设,与前海联动发展!东莞滨海湾十四五发布

近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东莞滨海湾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五大主要发展目标和“十四五”重点领域及项目。


五大主要发展目标包括打造科创制造强市新引擎、打造“未来城市”标杆地区、打造湾区重要高端人才中心、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打造大湾区民生幸福优质生活圈。


“十四五”重点领域包括战略性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发展领域、能源环境领域、道路交通领域和公共服务领域五大领域共13大项,初步估算总投资额将达2546.36亿元,其中“十四五”期间投资额为822.17亿元。


规划表示:


到 2025 年,新区地 区生产总值达 500 亿元,人口规模达 25 万人,人均生产总 值达到 20 万元/人。


● “十四五”期间争取完成土地 整备面积约 8000 亩。重点推进沙角半岛 城市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实施滨海湾青创城、站北市政公园、 AI+未来产业园等城市更新项目,“十四五”期间启动城市更 新面积约 4000 亩。


● 加快深茂铁路、轨道交通2号线建设,争取将中南虎城际、深圳20号线、广州22号线引入滨海湾站。加快推进轨道交通 3 号线前期工作及建 设,加强与中心城区和松山湖轨道交通联系。


● 高标准规划建设滨海湾站,打造成为“三铁合一、综合交通、站城一 体”的现代化综合枢纽。统筹广深第二 高铁(以联络线的形式)接入滨海湾站。


● 推动滨海湾新区—大空港新经济组 团建设,主动对接深圳大空港高端服务转移和政策辐射,重 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海洋经济、生命健康等 前沿产业错位发展,共同打造湾区高品质核心圈层。


● 探索 建立涵盖人才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性 租赁住房的人才安居体系。完善人才住房政策,进一步便利 境外人才和重点发展领域急需人才在新区购买自住商品房。 


● 积极争取国 家、省支持,全力申报广东自贸试验区新片区、联动发展区, 与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前海蛇口片区、横琴新区 片区联动发展,共同构建环珠江口自贸区融合发展格局。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发展目标


锚定 2035 年远景目标,围绕全省、全市新发展阶段总 定位总目标,综合考虑滨海湾新区发展形势和自身条件,聚 焦破解制约新区发展的问题和短板,力争到“十四五”期末,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科技实力明显提升,打造科创制造强市新引擎。到 2025 年,新区地 区生产总值达 500 亿元,人口规模达 25 万人,人均生产总 值达到 20 万元/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 比重达到 50%,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 70%,R&D 经费支出占 GDP 比重达到 4%。


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打造“未来城市”标杆地区到 2025 年,新区蓝绿空间占比达到 50%,人 14 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 10 平方米/人。


人才创新发展能级明显提升,打造湾区重要高端人才中 心。到 2025 年,人才资源占人口总数的比 例约达 60%,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及高技能人才占比均 达到东莞市平均水平之上,引进不少于 3 个重大科技项目。


改革开放水平明显提升,打造制度型开放高地。


社会治理效能明显提升,打造大湾区民生幸福优质生活 圈。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拓展优化城市发展空间


以实现“未来城市”为美好蓝图, 以土地整备、重大项目落地、制度创新为突破口,高水平建 设“一廊两轴三板块”总体空间格局。


稳步推进威远岛及交 椅湾建设,重点加快推进沙角半岛城市建设,积极推动滨海 湾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统筹推进 TOD 导向的站城融合发 展,积极打造一批轨道站城综合体及“轨道+物业”、“轨道+ 社区”示范项目。


以滨海湾大道为引导,集中布局广场、商 务办公、商业服务、创新创业及公共服务等功能设施,打造 功能复合多元的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全力推进新区 三大板块土地统筹整备工作,“十四五”期间争取完成土地 整备面积约 8000 亩。


加快推进威远岛土地统筹整 备工作,保障大湾区大学等项目用地需求。


重点推进沙角半岛 城市更新改造,加快推进实施滨海湾青创城、站北市政公园、 AI+未来产业园等城市更新项目,“十四五”期间启动城市更 新面积约 4000 亩。


交通规划


1、轨道交通


加快深茂铁路、轨道交通2号线建设,争取将中南虎城际、深圳20号线、广州22号线引入滨海湾站。


高标准规划建设滨海湾站,打造成为“三铁合一、综合交通、站城一 体”的现代化综合枢纽,实现与国家高速铁路、粤港澳大湾 区城际铁路的对接。


加快推进轨道交通 3 号线前期工作及建 设,加强与中心城区和松山湖轨道交通联系。


统筹广深第二 高铁(以联络线的形式)接入滨海湾站。


2、公路交通


加快推进海堤路与深圳滨江大道对接, 推动沿江高速威远互通升级改造,推动沿海公路(滨海湾段) 与狮子洋通道工程对接,实现新区至周边城市 1 小时通达。


推进滨海湾大道(虎门段)快速化升级改造、 常虎高速延长线、兴海路—靖海西路连接环莞三期工程建设、 新松山湖二通道滨海湾连接线等通道建设。


推动沿海公路 (滨海湾段)对接白沙南路,打通大湾区大学至虎门高铁站 快速通道。


推进新区三大功能板块互联互通,加快东湾大道、 滨海湾大桥、东湾大桥等项目建设。


强化民生服务保障


推进高标准建 设中小学教育,加快镇远中学、滨海湾外国语学校、未来学 校建设。


鼓励通过集团化办学等方式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水平。 加快建设大湾区大学,创新办学机制和管理模式,探索实施 更开放的学生联合培养和国际教师聘任机制,与境内外高校 开展学科和实验室共建。


针对多元群体的需 求,构建以人才公寓租售、产业园区配套政策性租赁住房、 商品房购房支持、住房补贴发放等多方式并举的安居保障体 系。


加强区域统筹联动


协调推进滨海湾片区国 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构建片区开放型、网络化空间格局, 突出新区战略支点作用,支撑全市“三心一体”都市区格局。 强化“滨海湾新区—虎门—厚街—中心城区”现代服务廊道 和“滨海湾新区—长安—大岭山—松山湖”先进制造廊道, 带动片区整体协调发展。


1、深度与市内重点区域平台协同发展


构建“三位一体”城市功能格局。加强与松山湖、中心 城区“三位一体”发展,共同构建东莞高质量发展的城市中 心。一是加强与松山湖协同联动发展。二是加强与中心城区协同联动 发展。


2、深度对接广深“双城联动”融合发展


全力支持和对接深圳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争取国家和省支持深圳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试点经验率先在新区复 制、推广和验证,打造深莞深度融合、一体联动格局


推动滨海湾新区—大空港新经济组 团建设,主动对接深圳大空港高端服务转移和政策辐射,重 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海洋经济、生命健康等 前沿产业错位发展,共同打造湾区高品质核心圈层。


推进与 南沙新区协同发展港口航运、现代物流等产业,共同探索建 设自由贸易港。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1、加快集聚重点领域人才


依托大湾区大学,探 索以联合办学、合作培训等形式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 构开展合作,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积极申报设 立院士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平台,鼓励国内外高层次人才以 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研究和科研 成果转化。


2、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机制


针对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 推行“揭榜挂帅”制度面向全球选拔人才,实施高层次人才 精准引进计划,对引进的顶尖科学家和具有颠覆性技术的创 32 新创业团队,在人才奖励补贴、项目资助、政府引导基金等 方面予以一事一议重点支持。


争取探索对特定 “双聘制”高端人才给予与全职引进人才同等政策待遇。重 点推进大湾区大学规划建设,加快吸引和培育一批国际一流 学者、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创新科研团队。


3、推动人才便捷流动和科学使用


研究出台推动政府、企 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人才交流培养、轮岗锻炼的办法。 支持企业采用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 一批高校院所的博士、教授向企业有序流动。


健全外籍人才工作和停居留政策,鼓励在国内外高水平大学 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优秀外籍留学生在新区就业和创业。


4、强化人才发展服务支撑


探索 建立涵盖人才住房、共有产权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性 租赁住房的人才安居体系。完善人才住房政策,进一步便利 境外人才和重点发展领域急需人才在新区购买自住商品房。 


推进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全力打造国际化街区,探索构建面 向高层次人才的“服务绿卡”、安居保障、子女入学和医疗 保健服务通道等政策机制。


促进“双循环”互动发展


1、深入挖掘国内市场潜力


建设多层次消费平台,发展体验型购物中心、品牌集成店、 主题概念店、会员制商店、个人定制商店等新型业态。大力 发展社区商业,满足消费者便利消费、日常购物、一站式购 物和选址性消费等不同层级、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 求。


2、提升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支持大型企业“走出去”,高标准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和 产业集聚引领区,健全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长效机制,形成 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走出去”示范项目,打造 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依托香港—东莞国际空港中心, 推动跨境货物海空高效联动,进一步提升国际贸易和物流便 利水平,构建更高水平的国际经贸合作网络。


3、争创更高能级开放平台


积极争取国 家、省支持,全力申报广东自贸试验区新片区、联动发展区, 与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前海蛇口片区、横琴新区 片区联动发展,共同构建环珠江口自贸区融合发展格局。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1、创新土地开发利用管理制度


积极开展粤港澳大湾区自然资源管理示范区建设,争取 省、市支持,对新区重要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民 生项目用地指标予以倾斜,探索新区范围内跨行政区域存量 建设用地指标直接调剂使用,结合国土空间规划机遇,优化 沙角半岛永久基本农田布局。


创新城市更新连片改造机制,探索通过异 地配建公共服务设施、安置用房、政府补助、容积率异地补 偿等方式,综合平衡连片城市更新项目改造成本,实现片区 跨单元统筹平衡。


开展土地租赁、作价出资(入股)等土地 有偿使用方式创新,探索二三产混合用地政策,对产业用地 的供地方式、供地年限和地价实行差别化管理。


2、创新财政投融资机制


争取上级支持新区 范围内土地出让收入封闭用于新区建设,优先支持新区使用 市土地周转金用于新区土地整备,优先支持新区符合条件项 目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3、构建区镇融合发展新型体制机制


以新区与虎门镇融合发展为试点,复制功能区 改革试点经验,推动滨海湾片区“一区四镇”统筹协调发展。


强化交通、生态、 文化、教育、医疗等重大项目建设统筹,促进片区城市品 质提升。


4、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制度体系


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 进精简行政审批,实施政务流程再造,构建新区政务服务标 准化体系,打造一体化数字政务服务平台。


现代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2、积极培育生命健康产业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大力发展国际化专业服务、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培育壮大会展服务经济、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水平、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展示平台、建设滨海旅游度假胜地。


营造最优创新生态


1、建设科研创新平台载体


加快推动大湾区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充分利用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优势,广泛吸纳大湾区内大科学装置、 龙头科技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国内外知名高校参与合作 办学,建设高水平人才中心、高质量科研中心。


加快推动大湾区大学科技园“一园两基地建设”,加强 与松山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对接,实施“大学+大科学装 置(科研机构)+龙头科技产业”的科教产合作,搭建校企 27 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 构,鼓励建设行业协同创新平台,推动应用研究与产业发展 紧密结合,促进区域产业创新。


2、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推动滨海湾青创广场、滨海湾青年人才驿站、滨海湾港 澳青年之家创新创业基地顺利运营,加快建设滨海湾青创城, 打造粤港澳台青年创新创业示范基地,促进创新项目孵化转 化。


3、构建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依托滨海湾版权产业服务中心,争取东莞市版权保护中 心(站)落户新区,打造滨海湾版权开放服务平台,建设滨 海湾知识产权运营平台。


4、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完善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探索制订科技型企业分 类培育办法,打造企业发展梯队,构建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


滨海湾新区“十四五”重点领域及项目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东莞楼市大事】 所属房网/咚咚找房平台 资讯中心团队原创号,转载文章请注明来源,转公众号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本文部分信息及图片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全图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