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茂:推倒重来
过去3年,从来没有哪一家房企像中国金茂,上到核心管理层,下到公司的整体组织架构都在频繁地进行调整。
据涛哥杂谈微信公众号消息,最近几天,中国金茂新一轮的组织架构调整基本尘埃落定。
首先是组织架构。
中国金茂的组织架构从“总部-区域-城市”三级管理变革为“总部-地区”两级管理;从原本的5大区域,近20个城市公司,调整为14个城市公司,还有6个事业部/片区。
其次是高管任命。中国金茂新任命3位副总裁。具体任命情况如下:
中国金茂华南区域总经理李兴,升任中国金茂高级副总裁;
中国金茂华东区域总经理关翀,升任中国金茂副总裁;
中国金茂首席营销官李剑,升任中国金茂副总裁。
中国金茂同时宣布,华北区域、华东区域、华南区域、华中区域、西南区域领导班子正职岗位人员职务一并免除。
最后,金茂最新的14位城市总名单也正式出炉。从名单来看,多数城市都是原有管理人员负责。
就在今年3月份,中国金茂还发生了一件大事。
中国金茂官宣:原中国金茂董事会主席张增根因达退休年龄辞任,由首席执行官陶天海接任公司主席等职务。
陶天海作为新上任的董事长,不到2个月其组建的领导班子和城市总队列已经基本全部亮相。
01
两年换了三任董事长
提起中国金茂,外界对其最深刻的印象,主要在其人事变动。过去三年,中国金茂经历了罕见的管理层频繁更迭。
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张增根时代:主要思路是降本求稳
2023年4月28日,李从瑞接任中国金茂主席,打破以往由母公司中国中化集团董事长兼任的惯例。
李从瑞是中国金茂曾经的灵魂人物:在中化体系超过26年,在中国金茂服务近14年,在中国金茂首席执行官的位置上已经做了10年。
从2013年的210亿,到2021年的超2000亿,中国金茂得以跻身行业第一梯队,李从瑞功不可没。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33天后,李从瑞便因工作调整辞任。
有业内人士认为,李从瑞的离职与业绩下滑有关。2022年,中国金茂销售额回落至1550亿元,同比下降34.21%,毛利率也持续下滑,这或许成为他离职的潜在因素。
随后,来自中化集团的张增根临危受命,于当日获任为中国金茂主席。
与李从瑞拥有房地产行业明星CEO的行业知名度不同,张增根并无多少地产行业的直接经验。
根据接任公告,张增根同样来自中国中化集团,是深耕多年的管理岗干部,有多年人力、化工、石油仓储、企业经营管理和安全生产经验。
这样一位大佬的到来,在当时一度被视为:来自母公司中化的超强助力。因为彼时的金茂,正面临2023年巨额亏损和现金流压力。
结果我们看到了。张增根任职中国金茂董事长的2年,同时也是金茂深度调整的2年。
2)陶天海时代:主要思路是转型破局
2025年3月,张增根因年龄原因退休。与此同时,“老金茂”陶天海升任董事长,全面掌舵。
自2017年起,陶天海就担任中国金茂副总裁,当年10月升至高级副总裁。在2023年人事调整期间,开始出任公司执行董事兼CEO职务,并同时担任中国金茂旗下多家公司董事或董事长职务。
短短2年时间,中国金茂连换三任董事长,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是不多见的,这背后的原因下面再说。
02
组织架构、高管大换防
正所谓新官上任,尤其是像陶天海这种背负带领公司走出泥潭完成转型使命的角色,注定了其上任以后的“三把火”会烧得更旺。
据媒体报道,陶天海接任董事长后,中国金茂启动了新一轮的组织变革:
宣布撤销旗下所有区域: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未来要走“总部—地区公司”两级管控模式,金茂各城市公司也要合并缩减到14个。
据自媒体一勺言的报道,本次金茂的组织架构调整,是“金茂在内部全套对标了中海、华润、绿城、龙湖之后,得出的方案”。
组织变革的信号一发出,外界都在猜测,陶天海会怎么组建自己的领导班子。
于是有了开头那一系列的组织调整。
上文说了,陶天海带领下的中国金茂,其主要任务是转型破局扭转颓势,更进取的目标则是带领中国金茂再上一个台阶。
从公告任命的这3位副总裁的背景来看,李兴擅长投资运营、关翀擅长打造产品、李剑擅长营销,基本覆盖了房地产开发的全链条。
实际上,中国金茂不仅在组织架构全面对标央企,而是从战略、拿地、城市布局等策略全面学习头部央企。
比如,2025年,中国金茂在上海的第一场土拍中联合庆隆以38.19%溢价率、89.63亿总价摘下虹口瑞虹新城地块,最终楼面价达到了约11.75万元/㎡,是上海虹口单价新地王。
这种回归一、二线城市的聚焦,与目前保利中海等深耕一、二线城市的策略一致。
除此之外,在产品上,中国金茂也回归2021年之前的高端产品策略。2024年3月,中国金茂发布了“金玉满堂”全新产品线。
第三个,是营销策略的变化。
在营销策略上,中国金茂也一改过去两年低调的作风,开始大手笔投入,尤其是重仓的华东区域,比如上海。
有兴趣的可以去翻一翻,金茂最近在上海各种投放可谓是铺天盖地。
在营销打法上,相比于中海保利使用的巧劲儿,中国金茂要简单粗暴地多,就是砸钱。
03
所有的折腾,还是因为近几年太拉跨
那么,中国金茂为什么要这么折腾呢?关键原因还是近几年中国金茂的表现太差了。
4月24日,中国金茂发布2024年年报。
年报显示,公司2024年扭亏为盈,全年实现营收590.53亿元,毛利率为15%,较2023年同期上升3个百分点;公司所有者应占利润10.65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114%。
谁能想到,就在一年之前,也就是2023年,中国金茂业绩“暴雷”,净利润巨亏69亿,同比降幅高达446%!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2024年中国金茂打了一场很漂亮的翻身仗?
不管你我是怎么看的,起码中国金茂的管理层是这么想的。
中国金茂总裁、董事会主席陶天海在年报致辞中提到,2024年金茂“落实四个极致、推动三大创标,打赢了翻身仗。”
中国金茂扭亏为盈是事实,有这样的成果确实也不容易,值得肯定。
但请不要忘了,中国金茂是中国中化旗下城市运营领域的平台企业,它不是普通的民企,是浓眉大眼的央企。
有一说一,跟目前还稳居头部的中海、保利相比,中国金茂的表现近几年的表现,很难称得上优秀。
2022-2024年,同为央企的保利实现销售登顶,并连续3年保持了行业销售第一的位置。
中海,2024年全口径销售行业第二、权益销售行业第一,实现净利润规模157亿港元。
但保利中海逆势增长的三年,同样是中国金茂销售持续下滑的三年:
2022年销售金额1550亿,比巅峰时刻的2021年减少806亿;营收为829.91亿元,同比下降7.85%;净利润为19.84亿元,同比下降57.69%;
2023年销售额为1412亿,营收进一步下降13%至724.04亿元;净利润则是直接亏损69亿,创下近5年来最差的业绩表现;成为TOP15房企中唯一亏损的国央企;
2024年销售额进一步下滑18%至985亿。
关于扭亏的原因,中国金茂是这样说的:
业绩增长主要由于强化精益管理,推进控费提效,管理费用、销售及营销开支、融资成本等下降;另外,去年集团和集团部分联营、合资企业项目计提的发展中物业、持有出售物业等资产减值准备下降。
也就是说,2024年中国金茂完成扭亏,主要依赖成本控制。
业绩公告显示,2024年中国金茂销售费用同比下降22.79%,管理费用同比下降25%;减值计提同比降低63%。
那问题来了,中国金茂以前的成本控制到底有多差?
且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利润指标同比扭亏。但在更能反映房企安全性的现金流指标,中国金茂同样比同为央企的保利中海逊色许多。
2024年,中国金茂经营活动产生的流量净额为-36亿,筹资活动产生的流量金额为25亿。
也就是说,中国金茂目前还未能依靠销售驱动自我现金流正常运转,还需外部融资造血。
中国金茂的频繁换帅,本质是央企背景的房企在行业转型期“战略迷茫”的缩影。
中国金茂是有野心的。但目标是远大的,道路是曲折的。中国金茂能否持续发力彻底扭转颓势,还有待观察。